分類
健康快訊

【醫學】吹散「腦霧」-改善晃神與健忘

吹散「腦霧」,改善晃神與健忘

工作繁重熬夜加班,疫情打亂生活,煩心事情一件又一件,是否讓你過度燒腦?常常突然失神健忘,感覺大腦昏沉「當機斷片」?一下子就記不起剛才做過的事?想不起剛才誰說過的話?東西過目即忘?打開電腦檔案,卻忘了要查什麼資料?

      這可能是腦霧現象(Brain Fog,是「專注力」、「記憶力」,以及「思考理解力」大腦3原力產生失調、退化的綜合表現。好像大腦卡在濃霧中,心智功能運作混沌昏沉。腦霧是大腦暫時性受到身體疲倦、情緒或壓力等心理因素所干擾,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訊息。如同電腦CPU過熱,運作效能會變差,但CPU還算正常。只要休息調整,情況就會改善,大腦3原力就會恢復。反之,如果有腦霧現象卻不做預防或調整,腦霧現象就會惡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增高。

      腦神經科學博士鄭淳予醫師建議要做大腦3原力的「趨吉與避凶」功課,改善腦霧情況:

趨吉—促進大腦3原力覺醒

  1. 睡個好覺:充足深層的睡眠,有助腦細胞的自我修復,讓記憶凝固並清除大腦的代謝物。
  2. 儲存「腦本」:持續學習新的事物,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或專長,刺激與活化腦細胞。
  3. 保持樂觀,參與社群:參與社交與持續學習,讓生活多元,可使大腦持續開發與活化。
  4. 吃得健康:「地中海飲食」被證實能預防老化和失智的飲食方法,深綠色蔬菜和水果,食用富含omega-3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深海魚以及堅果能為大腦提供保護。
  5.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提升大腦3原力,讓焦躁和憂鬱緩解,讓睡眠更加深層有效率。
  6. 運動習慣:有氧運動可強化腦部、血管、肌肉骨骼的機能,對都大腦健康有幫助。

避凶—減少大腦3原力的損傷

  1. 遠離疼痛和慢性發炎:疼痛是身體和你溝通的語言,必須要及時適當地治療,避免慢性發炎和疼痛干擾睡眠,影響大腦功能的正常運作。
  2. 不接觸ABC:研究發現酒精(Alcohol )、檳榔(Betel Nut)和香煙( Cigarette)是有害大腦,增加失智風險。
  3. 正確處理憂鬱和寂寞情緒:憂鬱和寂寞會讓大腦萎縮,並容易使身體出現發炎反應。避免腦霧、失智找上門,保持樂觀心情與正向友善的人際關係是必須的。
  4. 控制血壓和血糖:血壓和血糖不穩定會增速大腦細胞老化,並增高腦部小血管病變與中風的風險。若已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就必須控制飲食與規律運動。

      一時的腦霧,並不是失智!若你有腦霧現象,除了好好休息,更重要的是全盤檢視與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工作壓力、運動與睡眠等的習慣。若腦霧已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請儘速至醫院神經內科或身心科檢查,早期發現,儘早調整,才能還你一個健康清新的大腦!

 

(by和一診所心理師陳基榮)

分類
健康快訊

【醫學】肥胖與環境職業醫學

肥胖與環境職業醫學

肥胖一直是醫療上的重大議題,無論是藥物或飲食介入的方式都已發展多年,然而針對環境職業風險因子對於肥胖的影響,一直以來卻較乏人問津,因此本文將針對環境職業醫學領域作簡介與討論。

首先簡單介紹環境職業醫學,其分為環境醫學及職業醫學兩大領域。顧名思義,環境醫學探究「與環境相關的人類疾病」,常見議題如:空氣汙染、水汙染、內分泌干擾物質等等,職業醫學則探究「與職業相關的人類疾病」,常見議題則如:重金屬暴露、有機揮發物暴露、人因性危害、工作時間過長等等。

關於職業醫學相關的肥胖風險因子,於 2021 年,Stephanie Myers 等人分析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Quality of Work Life Survey 的 1150 位收案數據,發現夜班工作及藍領工作(相對於管理職)皆與肥胖有顯著正相關(Myers S et al, 2021)[1];而在 2020年,C. Di Tecco 等人分析義大利 Italian Workers’ Compensation Authority(INAIL)收案的 8000 位勞工數據,亦發現類似的結論,在經過性別的分組及校正干擾因子後,女性勞工輪值夜班與肥胖有顯著正相關(Di Tecco, C. et al, 2020)[2]。由上述可知,在肥胖患者的介入治療時,是否輪值夜班以及如何調整將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關於環境醫學相關的肥胖風險因子,於 2020 年,Radhika Gupta 等人針對環境肥胖因子(environmental obesogens)作了綜合文獻回顧(Radhika Gupta et al, 2020)[3],其對於環境肥胖因子的定義為:會影響體內脂肪平衡(lipid homeostasis)、促發脂肪新生 (adipogenesis)及脂肪堆積(lipid accumulation)的化合物,其中較為人知的幾種環境肥胖因子有:雙酚 A(Bisphenol A)、塑化劑(Phthalates)、有機磷(Organophosphates)等等;雙酚 A 及塑化劑由於其工業應用極廣,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有機磷則較常出現在農業應用之上,但亦可能透過農產品進到你我的生活當中。因此,在治療肥胖患者時,亦應適當考量其環境風險因子的暴露情形。

另外,近年來針對青少年期甚至兒童時期肥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於 2018 年,Kim Lichtveld 等人針對孩童時期的肥胖風險因子,區分成 chemical stressors 及 non-chemical stressors 來作細部討論,在環境類別因子中,便提出了幾項潛在因子:二手煙暴露、持續性的有機物暴露、雙酚 A、塑化劑、殺蟲劑、空氣汙染等等(Lichtveld K et al, 2018)[4]。綜上,環境醫學及職業醫學領域中有許多會影響到肥胖的潛在風險因子,除了風險因子的暴露有無,劑量、暴露時間、暴露途徑等等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在治療肥胖患者時能一併納入評估並且改善,相信未來將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達到成功健康減重及不復胖之目標。

(by和一診所院長賴昆暉)

分類
健康快訊

【心理】安慰-真心相伴的藝術

【安慰 真心相伴的藝術】

  人的一生不可能順風順水,當遭遇到挫折與困境時,很自然會讓我們傷心難過。當情緒浪潮衝擊大腦時,要讓情緒降温和轉化只有靠自己。但有時候陷入情緒浪潮的人一時是很難自己游出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親友。有一二個知心朋友傾聽與理解我們的心聲,陪著我們分擔,幾句貼心安慰的話就可以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當我們期待著朋友如此對待,那當朋友受苦時,又有多少人懂得「安慰」呢? 當身旁的人心情沮喪,我們也會被感染而不好受,有時我們會擔心不知怎麼幫,或害怕再聽下去會讓自己更難過,努力試圖安慰或給建議,或是避開觸景傷懷的敏感話題,免得他更難過。安慰需說到心坎裡才會有效果,但有時我們所說安慰或鼓勵的話語,真是他們當下想聽到的嗎?似乎有些話是我們常常說但卻產生反效果或令當事人感覺更受傷 …

「早就跟你說過了呀!」
— 似乎你在切割,落井下石罵他笨!

「沒事,一切都會過去,明天會更好!」
— 你在否定他現在的感覺,覺得他不該難過。

「往好處想,還有人比你更慘呢!」
— 你在比誰更慘,未能理解他現在的痛苦。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做就好了呢?」
— 因為你在笑他笨,批評他。

「你還有家人….你要堅強!
— 你只想轉移話題,不想聽他說話。

「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因為我也經歷過。」
—你在經驗分享,炫耀自己有多棒!

  處在困境的人在解讀訊息時可能較負面也特別敏感和脆弱,當他們並沒有真心被理解他的處境時,他會很快就會把耳朵關起來。其實安慰並不難,你不需要努力說出什麼激勵人心的話,有時你的存在和陪伴本身就是很大的力量。以下是安慰他人的簡單技巧:

  1. 深呼吸,穩住自己的情緒要別人安心,你自己一定要穩定。
  2. 用心聆聽,不評斷,讓他放心說聆聽是用耳和心去聽事情的前因後果及他此時此刻的感覺。每個人有權利保有自己的感覺的權利,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就想去改變他們。他們要的是時間與空間去做自己、沈澱情緒。先不評斷他所說的話,你要做的是理解讓他現在傷心難過的背後想法和原由。
  3. 問清楚,讓他多你不是他,你能做的是儘量「感同身受」。如果你聽不懂,一定要停頓下來,坦誠表達你的感受,問問對方,請他多說一些,千萬不要自己猜想。
  4. 允許表露情緒和哭泣情緒是能量,不要試圖壓抑或改變他的情緒,哭泣是將鬱結的情緒能量疏通的最簡單方式。適時體貼遞上面紙,讓他安心釋放情緒。

      其實安慰不一定要用說的,有時簡單的安靜陪伴就是最好的方法。你只要靜靜讓他知道你會在他的身旁,這樣的陪伴就是一種很大的力量。

(by和一診所心理師陳基榮)

分類
健康快訊

【心理】對症下藥-安心定神好睡眠

【對症下藥】—安心定神好睡眠

在愛迪生發明電燈照亮了夜晚,改變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性,同時也加重了失眠的困擾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經濟局勢變遷,民眾生活壓力大增,台灣有失眠的人口逐年攀升。所幸在近年來睡眠醫學的進步以及民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失眠惡化趨勢總算減緩。根據長庚醫院睡眠中心的「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調查,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1.3%,每10位民眾就有1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全台民眾一年吃掉13億顆安眠藥,健保局全年安眠醫藥費更高達10億元之多

失眠要”對症下藥”必須從身與心兩個方面手,睡眠的本能能恢復。當失眠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時,藥物治療是必要的選項之一。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一成的失眠是屬於「原發性失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失眠),必須採用藥物治療。其餘約九成的失眠都可與找到從身體或精神疾病、藥物、壓力、不良的睡眠生活習慣,以及對睡眠不合理的想法等找到治療方法。民眾常認為安眠藥物會傷身且戒不掉,對安眠藥愛恨矛盾。現代的醫藥進步,只要在醫師的專業評估,就能安全使用安眠藥物。先阻斷失眠惡化身心健康的「結果」,在睡眠需求獲得部份滿足後,才有心力來找失眠的「心因」。

「失眠的非藥物方法」很多種,在此分享幾個簡單而有用的方法:

一、別嚇自己,正向想法面對睡不好

常有失眠患者會強迫自己每天要睡足八小時,一旦沒有睡足,就會認為自己失眠,白天會沒有精神,心情沮喪。失去的東西,就是失去。任你再不甘怨,昨天的失眠也不會回來。患者常常沒有看到事實上在前一晚仍有數個小時有睡覺。如果能以正向思考來看待,例如『我前一晚有睡五小時,體力恢85%,所以我今天的工作至少有85%以上能有良好的績效』。用正向想法替代負面災難式的思考,會減少失眠對工作的負面影響。

二、簡單舒適的睡眠環境

睡眠環境的安適性是影響睡眠的最主要原因。改善臥房的亮度、温度與隔音對睡眠品質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很多人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滑手機!一旦你躺床時做其他事成習慣,很自然你舒適的床引你入眠的力道就削減。此外電視劇情和螢幕藍光都會激發大腦清醒,你就一路看下去而打亂睡眠作息。

三、不要逼自己睡覺

身心放鬆才能誘發睡眠。失眠的人常會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煎魚」,逼自己睡覺。但是愈逼自己入眠,反而增加心理壓力,愈害你睡不覺。建議如果躺在床上超過20~30分鐘仍無法入睡,就請起床!放慢動作坐在沙發練習腹式呼吸,或看看小說,或做一些簡單無趣的工作。等有睡意時再躺在床上休息。

四、反向操作要自己保持清醒

記不記得在學時,我們必須用各種方法逼自己保持清醒聽課,但是還是會忍不住夢周公。在治療失眠時,有時會訓練患者用相反地要求患者躺在床上時要保持清醒。很奇妙地,有很多患者反而因此就能入睡。下次如果躺在床上睡不覺時,不妨嘗試反過來要自己清醒不能睡覺,相信反而會控制不住睡意而呼呼大睡。

失眠是果,也是百病的因。如果你有睡眠的困擾,千萬別忽視它!想要治療失眠,記得要從身和心兩方面對症下藥。先斷果再治因是一種對策。若您有失眠問題或任何身心困惑的問題,歡迎撥打力人EAP專線,力人EAP的專業身心健康專家為你提供全方位身心關懷諮詢服務。

(by和一診所心理師陳基榮)

 

分類
健康快訊

【心理】回到身心平衡-談自律神經失調與因應

回到身心平衡
【談自律神經失調與因應】

      你經驗過這樣的狀態嗎?明明有很多事情想做,卻總是提不起勁,躺在沙發上滑手機一滑就停不下來;又或是工作一天了,疲倦地躺在床上,腦袋裡的思緒卻一接一個閃過,好像整晚都沒辦法好好休息。

      在醫學上,我們用「自律神經失調」來描述人們這種身心不平衡的狀態,「自律神經」是一組調節我們身體內在狀態的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支。當我們需要清醒、完成任務與因應壓力事件時,交感神會作用,使我們的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感官知覺變得敏銳;而當我們需要休息、放鬆與睡眠時,副交感神經會讓我們心跳減慢、呼吸加深加長,肌肉變得放鬆柔軟。
 
      長久、未經覺察的壓力,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就是一個隨時要準備面對的危險,會讓身體卡在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狀態,而帶來一些令我們緊張的身體反應。這影響很多,但我們卻不一定能察覺,在臨床上,我們看到許多人抱怨老是落枕、失眠多夢,或常常對人際中的小衝突過度敏感,都有可能是交感神經長期亢奮,導致身體一直處在緊張狀態的結果。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的自律神經回到平衡呢?你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1. 刻意的深呼吸與專注
      我們沒辦法用意識控制自律神經,但我們可以用「呼吸」來調整。當我們感覺到失衡時,閉上眼睛,深深的吸氣、慢慢地吐氣,讓自己可以專注在呼吸上,不用太在意每一次的深呼吸都要一樣長,也不要評價自己做得對不對,而是專注地感受吸氣時空氣通過氣管進入肺部的感覺、吐氣時全身肌肉放鬆的感覺,誘發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靜」下來。
 
2. 在生活中保留一點「神聖時間」
      隨著我們長大,要背負的社會角色也愈來愈多,白天我們努力地扮演工作角色,回家還有許多家庭角色、伴侶、人際角色要扮演,常常我們會忘了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然而,刻意的在生活中畫下一段時間留給自己是很重要的。可能是一小時,也可能是一整天,在這段「神聖時間」裡,讓自己可以去做喜歡的事,也是恢復身心平衡很重要的方法。


3. 創造「心流經驗」

      當我們完全專注在一件自己喜歡,且有適當挑戰性的事情上時,我們會忘記時間的流逝,感覺到世界好像只剩下自己,但並不孤單,而是喜悅的、自然地存在在當下地這個片刻。在運動中最容易體驗到這樣的感覺,當我們全心專注地享受、與自己的身體感覺在一起,會帶來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感,而使我們的身心一致,能回到平衡。

(本文取自於輕輕說心裡話https://www.facebook.com/talktalkgently/posts/165629512487871

分類
健康快訊

【醫學】胃食道逆流-飲食/生活 超重要預防技巧

【胃食道逆流】─ 飲食/生活
  超重要預防技巧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通常不會讓人嚴重到住院,卻時不時讓人感到不適;關於GERD,在我們的生活中存有許多的風險因子,近期於2020年一篇大型的醫學論文將過往大量的論文結果做統整分析,進而將許多風險因子的影響明確地說明,以下為大家摘錄出論文重點:

2020年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論文:《Glob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ORD):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其研究團隊將符合標準的過往論文納入分析,這些論文涵蓋了37個國家,並針對GERD不同面向的風險因子做風險量化分析,藉此了解各種因子的關聯性強弱。以下將風險因子分成「居住及生活」及「飲食」兩大面向來作討論:

居住及生活
1. 住在都會區的人相較於住在郊區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2.23, RR=2.05)。

2. 有在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阿斯匹靈(NSAIDs/Aspirin)的人,相較於沒有使用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1.46, RR=1.36)。
3. 在吸菸習慣部分,雖然GERD的盛行率分別在「非吸菸者」/「曾吸菸者」/「正在吸菸者」中,有看到逐漸上升的趨勢(15.55%/16.83%/18.40%),但在風險比的分析中,「正在吸菸者」相較於「非吸菸者」之風險比並無顯著較高(OR=1.04, RR=1.04),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其OR或RR之95% CI皆跨過1.00一點點。

飲食
1. 攝取較多碳酸飲料的人相較於攝取較低甚至不攝取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1.29, RR=1.24)。

2. 攝取較多咖啡/茶的人相較於攝取較低甚至不攝取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1.47, RR=1.38)。
3. 攝取較多酒精的人相較於攝取較低甚至不攝取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1.07, RR=1.06)。
4. 其他針對特別飲食習慣之分析,由於數據較少,雖然無法進行整合分析,但仍能就已有數據作風險比分析,結果發現:攝取較多辛辣食物、肉/魚、油炸食物的人,相較於攝取較低甚至不攝取的人,其GERD盛行率的風險比顯著較高(OR=1.26/3.41/2.99, RR=1.23/2.80/2.61)。

除了上述居住/生活/飲食相關風險因子,還有其他面向之風險因子亦與GERD有顯著關聯,就不在本文進行討論,若有興趣請詳閱論文

綜上,建議各位讀者若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請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咖啡、茶、碳酸飲料、酒精、油炸食物、辛辣食物的攝取,蛋白質攝取來源部分,可適度將部分動物性蛋白質(肉/魚)改為植物性蛋白質(黃豆),若有需要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阿斯匹靈時,則應聽從醫師指示搭配服用胃藥,並且建議在放假時,多到戶外走走活動筋骨及排解壓力。此外,若有吸菸習慣,仍建議盡速戒菸

最後提醒大家,考量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為胃食道逆流之可能病因之一,而該菌之慢性感染在2022年被定義為確定致癌因子(詳閱前文),因此,若您有長期胃食道逆流,筆者建議應至醫療院所接受碳-13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檢驗,以釐清是否存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若有,則應接受適當藥物治療。

(本文取用於MD醫起聊https://mydocsay.com/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_prevention/)

分類
健康快訊

【醫學】你家牆上有壁癌嗎?看完這篇你不會再視而不見!

你家牆上有壁癌嗎? 看完這篇你不會再視而不見!

台灣地處熱帶副熱帶交界,加上四面環海,因此屬於高溫多濕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居住的房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壁癌(指在混凝土、磚塊等材質中,可溶解的成份隨水溶解,在水份蒸發之後,析出白色的鹽類附著物質),若加上了管線老舊、外牆剝落等狀況,壁癌可能會更惡化,然而多數的屋主仍會因為擔憂整修麻煩,而選擇視而不見,這樣真的好嗎?

      壁癌,可以視為室內黴菌大量生長的重要徵兆,雖然壁癌的產生並非直接源自於黴菌,但壁癌的存在就代表著水份的存在,便造就了黴菌大量生長的最適合環境。

      參考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英國國民保健署的衛教資料,其中都很直接地敘明了室內黴菌暴露是存有健康危害的,其通常會透過黴菌孢子的飛落,沾染到人的皮膚或是被吸入,進而產生健康危害。

      早在2004年由美國國家醫學院便已經由研究資料彙整,闡述了室內黴菌的暴露與上呼吸道症狀、氣喘發作、以及過敏性肺炎的發生(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有很強的關聯性;而後,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公布了室內空氣品質指引-黴菌篇,細述了相關的科學證據及建議。

      除此之外,近年來的研究也開始點出,早期室內環境的黴菌暴露,尤其對於帶有過敏性疾病相關基因的幼兒,可能會誘發氣喘或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產生。

      不過,也並不是每一個生活在存有大量黴菌環境的人,都會產生疾病,那麼哪些人較屬於高風險族群、需要盡量遠離這樣的環境呢?整理如下:

【室內黴菌暴露之高風險族群】
1. 嬰幼兒
2. 老年人
3. 患有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人(如:濕疹)
4.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 免疫力低下的人 (如:接受化療患者)

      因此筆者建議,若居家環境存有壁癌,請不要害怕麻煩,應該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找出壁癌產生的源頭並加以改善, 因為黴菌無所不在,唯有完整清潔乾燥受損區域、移除漏水來源、降低環境濕度、及增進整體環境通風,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本文取用於MD醫起聊https://mydocsay.com/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_prevention/)

分類
健康快訊

【醫學】COVID-19疫情爆發怎麼辦-快跟著醫師一起試試這樣吃!

【COVID-19疫情爆發怎麼辦!】
         快跟著醫師一起試試這樣吃!

2022年5月開始,台灣COVID-19疫情快速爆發,初步估計可能會讓總人口15%的民眾都染疫。而在這社區感染爆發的時期,醫療資源越來越缺乏,我們應該如何透過營養補充來自救呢?以下就整理給大家!

在2021年底,一篇關於COVID-19特殊營養介入的大型回顧研究發表了。該研究搜羅了超過4000篇論文,最後納入了19篇符合標準的論文作進一步整理及分析。總結來說,研究團隊認為高劑量維他命C、維他命D、及鋅(Zn),對於減輕COVID-19感染相關的併發症有幫助(併發症指標包含有發炎指標、使用氧氣治療、住院時間、死亡率等等),並且在安全性上,上述三種營養介入皆無明顯不良反應。

不過筆者經細讀該論文後,較傾向於支持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維他命D;而鋅的補充,考量過往論文結果較不一致,因此筆者較不會建議使用。至於到底要用到多少劑量的特殊營養補充,雖然參考論文中的數據,維他命C及維他命D的每日劑量分別至少約為 3 g/day 及 10000 IU/day ,但考量到人種、個體差異及病況的不同,筆者則建議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後再作決定。

而除了攝取純化過的營養補充品,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食物富含有維他命C。

在常見的水果蔬菜中,每 100 g 可食用部位所含有的 Vit. C 前五名分別為:

1. 紅心芭樂:214.4 mg
2. 紅甜椒:137.7 mg
3. 黃甜椒:127.5 mg
4. 白肉芭樂:120.9 mg
5. 釋迦:99 mg

(以上 Vit. C 含量資料參考營養麵包網站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至該文章細讀)

台灣是水果大國,近期又剛好開始進入芭樂的產季,價格十分親民,若以一顆芭樂約 400~500 g 計算,吃一顆芭樂就可以攝取到至少約 500 mg 的 Vit. C,實在非常划算呀!因此筆者建議,若沒有太多飲食禁忌或吞嚥困難的情形,大家可以在近期多補充些富含高量維他命C的水果蔬菜、或是直接服用營養補充品,用飲食來一起對抗疫情!

(本文取用於MD醫起聊https://mydocsay.com/how-to-eat-during-covid-19-pandemic/

 

 

LINE ID:@hoi29585225
掃描行動條碼即可將官方帳號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