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醫學相關的肥胖風險因子,於 2021 年,Stephanie Myers 等人分析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Quality of Work Life Survey 的 1150 位收案數據,發現夜班工作及藍領工作(相對於管理職)皆與肥胖有顯著正相關(Myers S et al, 2021)[1];而在 2020年,C. Di Tecco 等人分析義大利 Italian Workers’ Compensation Authority(INAIL)收案的 8000 位勞工數據,亦發現類似的結論,在經過性別的分組及校正干擾因子後,女性勞工輪值夜班與肥胖有顯著正相關(Di Tecco, C. et al, 2020)[2]。由上述可知,在肥胖患者的介入治療時,是否輪值夜班以及如何調整將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關於環境醫學相關的肥胖風險因子,於 2020 年,Radhika Gupta 等人針對環境肥胖因子(environmental obesogens)作了綜合文獻回顧(Radhika Gupta et al, 2020)[3],其對於環境肥胖因子的定義為:會影響體內脂肪平衡(lipid homeostasis)、促發脂肪新生 (adipogenesis)及脂肪堆積(lipid accumulation)的化合物,其中較為人知的幾種環境肥胖因子有:雙酚 A(Bisphenol A)、塑化劑(Phthalates)、有機磷(Organophosphates)等等;雙酚 A 及塑化劑由於其工業應用極廣,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有機磷則較常出現在農業應用之上,但亦可能透過農產品進到你我的生活當中。因此,在治療肥胖患者時,亦應適當考量其環境風險因子的暴露情形。
另外,近年來針對青少年期甚至兒童時期肥胖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於 2018 年,Kim Lichtveld 等人針對孩童時期的肥胖風險因子,區分成 chemical stressors 及 non-chemical stressors 來作細部討論,在環境類別因子中,便提出了幾項潛在因子:二手煙暴露、持續性的有機物暴露、雙酚 A、塑化劑、殺蟲劑、空氣汙染等等(Lichtveld K et al, 2018)[4]。綜上,環境醫學及職業醫學領域中有許多會影響到肥胖的潛在風險因子,除了風險因子的暴露有無,劑量、暴露時間、暴露途徑等等皆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在治療肥胖患者時能一併納入評估並且改善,相信未來將能更有效地幫助患者達到成功健康減重及不復胖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