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健康快訊

【心理】和內心對話、善待自己!

和內心對話、善待自己!

當遇上危險害怕的事,會擔憂、緊張害怕甚至恐懼的心情這都是人之常情。當危險消失,這些感覺自然會下降。但是從小我們被教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會記住傷痛,擔心厄運降臨,心會有所求,更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因此就算是眼前的危險已經消失,但仍無法戰戰兢兢不敢懈怠。這種患得患失的想法久而久之讓自己隨時處於焦慮的壓力狀態,片刻都無法放鬆,甚至會持續出現焦慮的心理(憂慮、暴躁、精神難以集中)、生理(肌肉酸痛、顫抖、心跳加快、出汗)反應。根據世衞於2016年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罹患憂鬱及焦慮症的人口上升50%,全球總人口的10%正承受焦慮或憂鬱痛苦,這些情緒問題日益嚴重,即使成功人士也難以避免。

「焦慮」是一種持續性的無助心理反應,是「你不相信自己能解決這種問題。」 「擔憂」是控制不了周遭的人事物,所衍生的緊張感。 因此要降低焦慮和擔憂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有處理外在壓力的能力,讓自己有本事有辦法處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但是我們並非全能,世事並非我們都可以掌握。在我們提昇自己本事之後,盡人事之後,就要學會聽天命,放寛心善待自己。以下介紹幾個因應壓力,減輕焦慮的實用方法:

  1. 接納焦慮,學會自我對我:焦慮很正常,認知心理學家貝克指出「焦慮其實和呼吸、睡覺一樣,是人們必然經歷的狀態。」。焦慮是刺激你要做出有效的行為排除危險,因此在覺察到焦慮後,先接納它,感謝它在提醒你,不要急著抗拒或逃避它。
  2. 自問自答,換腦思考:人在忙碌時會用自己的過去經驗來反應。這些經驗可以快速反應,不需要花心思判斷。但這些經驗慣性並非根據事實,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你必須不斷思考、自我對話,才能找出更平衡的觀點,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
    (1)問自己「我在害怕什麼?真的會生嗎?這會導致什麼結果?」有些焦慮是「誇大的危險」,自己嚇自己,事實並沒那麼嚴重。把可能產生焦慮的事項,列成一張清單,並理性分析,該處理就需要正視、處理它。

    (2)問自己,「現在的方法有幫助?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來思考當前問題嗎?」。問自己「其他有自信的人,他們會怎麼看待這件事?」「當我情緒平靜時,我會如何看待這些恐懼?」
  1. 活在當下,隨遇而安: 有些難題的解決是需要時間,如果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接下來就懂得善待自己。問自己「現在怎麼讓我自己好變得更好一點,讓自己更喜歡自己?」。安定自己,讓自己保持在最好的狀態,等待時機。
  2. 善待自己,善巧婉拒:每個人是24小時,提醒自己多愛自己一些,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休閒,不要只忙著照顧別人,期待你的犠牲付出可以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回報,要適度說「不」。家事不要全攬。選擇先做重要的事,把不必要做的事從行事曆上剔除。
  3. 充足睡眠:戶外運動 懂得欣賞美好透過音樂多做運動對身心都有益,有氧運動更能紓解壓力,包括慢跑、游泳、行山等等,如天氣許可建議在戶外進行,一邊運動可一邊看沿途風景,對治療情緒有很大幫助。透過聽音樂、唱歌或玩樂器,讓自己投入到音樂世界。
  4. 靜觀練習:靜觀的哲理源自佛法,同時也是自我認識及培育生活智慧的過程,時至今日用作治療情緒已非常普遍。許多醫學研究亦證實,靜觀練習可轉變腦部結構以及腦神經活動,從而帶來情緒和行為上的改變。
  5. 降低干擾:避免咖啡因,其實腸道與腦部關係密切,足夠的纖維可以令腸道健康,對於腦部運作有很大幫助;亦可攝取更多葉酸和維他命B12,以舒緩焦慮跡象。此外,焦慮症患者應避免接觸咖啡因食品,因咖啡因會刺激腦部,令焦慮情緒不得紓解。
  6. 充足的睡眠:對大腦健康非常重要,同時晚上及睡前要遠離電子產品,因為螢光幕所釋放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產生,然而褪黑激素對入睡和維持良好睡眠非常重要。

(by陳基榮臨床心理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